国家市场监管总局、国家标准委发布《银耳栽培基地建设规范》国家标准
发布日期:2021-05-12
2020年11月19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《银耳栽培基地建设规范》国家标准(国家标准公告2020年第26号),标准号:GB/T39357-2020,2021年3月1日实施。
《银耳栽培基地建设规范》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全国银耳标准化工作组组织制定,由古田县食用菌研发中心、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、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管理局、巴中市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、福建天天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起草,2016年3月申报立项,2017年3月通过国家标准立项评估,2017年7月14日国家标准委下达标准制定计划,计划号20170942-T-443。2019年11月通过专家审查,2019年12月报批稿及其编制说明编写完成。经工作组秘书处审核同意,于2020年2月上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。2020年3月报批资料上传国家标准制修订系统。3月供销总社(供销科社函标字[2019]32号)正式向国家标准委报批。5月通过国家标准委审评中心专家组审核。6月进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标准处审核阶段。 银耳胶质细嫩,味道鲜美、口感润滑,营养丰富,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,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。全国银耳产区分布于福建、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云南、河北、浙江、山西、四川等省,年产鲜品40万吨,主要产区在福建省古田县。目前银耳栽培规模越来越大,尤其是袋栽银耳已经开始形成规模化、基地化生产格局。但是由于栽培场所不规范,防灾、抗灾能力差,标准化生产受制约,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。实践证明,实行具有一定规模的集约化生产可以集合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、技术、管理等进行统一配置。达到高效管理,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产品质量,扩大生产规模,提高生产技术水平,提高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的目的。 制定《银耳栽培基地建设规范》国家标准,有利于实现银耳栽培的集约化、标准化、产业化生产,有利于提高产量,提高产品质量,有利于促进银耳产业安全、健康、稳定、可持续发展。